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中国医疗定价不高,但患者花费却很高?

2017-09-07 筑医台资讯


现代社会

人有“三大追求”

房子、车子和票子

当然

有了房子和车子也就不用愁了

而当代有“三座大山”

医疗、教育和养老

……



没有伤病还好

一旦身体出了毛病要往医院跑

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看病难!!!

看病贵!!!



说起“看病难,看病贵”,我想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感受。咱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到底是怎么回事?



1989 年北京的房价每平米只有 1600~1900 元,现在北京的学区房是什么价格,你我也都清楚。这就是中国的房价。


而直到今天,外科医生开展一台肿瘤的切除手术,手术费一般也有一千多块钱。


而这一千多块钱还要和整个手术团队、麻醉医生和护士共同结算。多乎哉?不多矣。


这样的价格能体现外科医生的劳动价值么?当然不能。但是,化只能和看病的实际花费少了吗?也并没有,反而上涨了~在这就不禁要问了,为什么会这样?患者在医院花费的钱都去哪里了?为什么中国医疗定价不高,但是患者花费却不少?



  

中国医改,没钱怎么改革?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老百姓恍然大悟:原来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也是可以有的!而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系统,当然也需要随之改变。

 

那就市场化吧。这话听起来没毛病。


1985 年 4 月,国务院转批原国家卫生部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主要说了两点:

  • 国家和地方都要多多在医疗上增加投入;

  • 要全面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这份文件也标志着中国医改的正式启动。


这个政策看上去很美,但事实上从那时起,国家和地方对医疗的投入是越来越少。(这个“越来越少”不是指投入金额的数字多少,而是指国家在医疗上投入的金额占整个GDP比例的多少)。在这里说国家在医疗上的投入“越来越少”,也许大多数人并没有直观的感觉。


于是,这个时期医疗的主要政策就是鼓励各种形式的承包,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办法挣钱养活自己。



一直到了 1992 年,这种「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体制基本被确立了起来。


一方面医疗服务部门要多挣钱,另一方面有些患者不怕花钱,因为此时的治病的花费是国家和企业包揽的,缺乏有效的监管。


于是各种乱七八糟打着医疗名义的消费出现了。在一些管理不规范的医院里,甚至可以在药房买冰箱,理由是这算「药品包装」。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这个时期,公费医疗的存在让很多病人并没有对医疗费用产生切肤之痛,但是也正是这个时期的医疗费用上涨,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医生为了谋生做了什么?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大问题:医疗机构尽管市场化了,但是没有定价权。


虽然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放飞自我,但是房价飞上了天,医疗服务费用还在踏着小碎步原地转圈。而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期望高回报、高收入。


如果是单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水平,卫生行业是留不住人才的,最终还是市场的力量给予了医疗人员经济上的补偿,然而这些补偿方式也成为了此后诸多矛盾的根源。


这些补偿方式是在市场的运行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并非它的运作方式我们无法了解,但是却让人难以描述。



红色的包、黄色的牛以及灰色的钱。这些多彩的颜色令人迷幻凌乱,既看得清又看不清。这种现象用一个词概括——「以药养医」,现在看来这种描述是最为准确的了。


全面推行「以药养医」后在医疗圈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本来最能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做手术等行为反而很廉价,廉价到说出来行外人都不相信。而医生的大部分收入却要和药品挂钩,为了提高收入,于是导致医生在看病过程中大量开药、开高价药,该开的药不该开的药应有尽有……



  

医生污名化的开始


自从「给政策不给钱」以来,医生群体便有了两张面孔。说起救死扶伤,都是天使;说起收入来源,都是魔鬼。当媒体把这种两面性展示给整个社会的时候,场面就一下子尴尬了起来。



医生的媒体印象,也从「白衣天使」蜕变成为了「白狼」。这也正是中国医生污名化的开始,但是医生却无力反驳。这就是导致今天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祸根,然而却无从下手~毕竟这些东西已经渗透到整个医疗体制的运行中去,没有几个医生能够独善其身。


  

看病难、看病贵的根于在哪里?


在世界上,有的国家看病贵,有的国家看病难,为什么中国又贵又难呢?一切中国的问题,都具有“中国特色”,医疗行业也一样。


英国的医疗制度强调公平,由国家主导,但是效率低下;美国的医疗制度注重效率,由市场主导,但是缺乏公平。而中国的医疗制度正好介于其中,政府主导一部分,市场主导一部分,因此催生了现在医疗体制这个“怪胎”。


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医疗制度上的最大区别是,政府投入比例的不同。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国家财政支出17.5万亿元,其中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2万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8%。同年,美国医疗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17%。在更宏观的层面,2012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5.8%,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13.3%、中高收入国家的11.5%、甚至中低收入国家(9.8%)和低收入国家(10%)。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7%,不到世界平均水平(3.9%)的一半。



鉴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在巨大的人口背景下,中国政府在医疗上的投入比例低于世界上的多数国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的高开销最终都会转移给个人、社会和医疗机构。这也注定了中国看病不会便宜。


政府为了规范医疗行业、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通过行政干预的手段严格控制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这种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调控的方法也导致了中国所独有的几种医疗行业怪相的出现:


医患关系紧张


在中国,骂医生、打医生、砍医生早就不是新闻,医生“乱开药拿回扣”、“态度恶劣”似乎成了社会共识。难道就是因为中国的医生都心黑吗?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医生都属于社会上层,无论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很高。


由于医疗本身是昂贵的,而政府的总体投入不高,所以医疗的成本会转移给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最终都由个人买单。而医生,就是转移这个成本给病人的最后一环,简言之,在病人看来,是医生收了我那么多钱,所以看病贵怪医生。钟南山院士曾在2014年两会上曾经指出,医生收入1/4靠政府3/4靠创收,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以药养医。



2016年,国家宣布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增至200个,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取消医院的药品加成。此举旨在减少对医生多开药、开贵药的激励,而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的收入预计会降低40%以上。根据此前试点的经验,这40%的资金缺口将由地方财政补贴和医院提高服用费用来补上。


便宜的药买不到,买到的药不便宜


国家严控医疗价格,初衷在于打击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医疗成本,同时倒逼医生提高劳动效率。但由于制度还不够成熟,医生提高劳动效率的理由不充分(其一,医疗资源匮乏,医生总体供不应求;其二,提高劳动效率并没有伴随相匹配的劳动收入的提高),所以存在医疗价格难以控制,某些时候甚至增加医疗成本的情况。


以药品为例,在2015年6月以前,中国的大多数药价由政府统一制定。政府统一定价确实降低了大部分药品的出厂价,不过也造成了两个不良的后果:部分便宜的药没人生产,部分药品的流通成本变高。


人人都去大医院看病


除了药品,国家还对医疗项目的价格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具体到某级医院、某级医生、某个具体项目。举个例子:根据2014年《上海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汇编》规定,一位上海三级医院主任医师的门诊费用为:20元/次。


医疗项目政府定价使得中国医疗行业呈现了一个世界罕有的状态:人人都找专家看病,人人都“看得起”专家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医疗制度可能是世界上鲜有的兼具了公平与高效的医疗制度。


在一个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医疗市场,一个人想要看到专家需要各级医生层层向上推介,绝大多数的人永远也看不到最好的专家。在一个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医疗市场,只有最富有的人能看到最好的专家,同样绝大多数的人永远也看不到最好的专家。


而在中国,你只需要在医院门口排队,再花上很少的钱(就昂贵的医疗行业而言),就能看到全国最顶级的专家。如上文所说,上海三级医院主任医师的门诊费用仅为20元。与此同时,大家都到大医院看病,小医院就 50 30892 50 15536 0 0 2703 0 0:00:11 0:00:05 0:00:06 2957人去,于是好的医生也不愿意去小医院工作,小医院的医疗水平也越来越差,这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医疗资源的缺乏。


综上所述,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没有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医疗行业本身成本颇高,在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在看病难和看病贵中间做一个相对的平衡。


来源:本文资料来源于丁香园、凤凰网、网络


往期回顾

揭秘于莺要创办的“7-11”式社区诊所,盈利模式太赞了!


日本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这里了......


分级诊疗下,国内开诊所都有哪些模式?(史上最全)



End


投稿邮箱

news@zhuyitai.com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医改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